1. 首页
  2. 公益榜
  3. 文保志愿者:在街巷间寻拾城市记忆

文保志愿者:在街巷间寻拾城市记忆

发布时间:2016-12-12 15:44 分享到:
这是典型的“山城”重庆的街道:蜿蜒的青石板路顺着山势,上下左右,曲折迂回。街道不宽,两侧居民房屋伸出的屋檐,刚刚遮住游人头顶。在街巷的任何一段驻足几乎都看不到头,驱使着人走向下个转弯处,去一探究竟。

       这里就是位于长江南岸的重庆下浩老街。老街之中的下浩正街尽头的一处支路,正对着永不停歇的长江水和渝中半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这种新与旧的对话,在这座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有性格”的城市里每天都在上演着。

       身边,一群游客正用手中的导航软件,寻找着旅游攻略上的地点,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

       “这里面有我们的一份功劳。”65岁的郭真民骄傲地说,“几年前,这里根本就无人问津。”

       郭真民是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元老级成员。这个成立于2012年的志愿者服务队是重庆市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文物保护志愿者民间组织。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记者与这群文保志愿者聊起了他们的街巷往事,并实地走访了下浩老街。

      “我们的前身是2011年成立的QQ群组织‘重庆老街历史文化群’,现在服务队的成员有近千人,年龄从10多岁到70多岁不等。活动经费都是采取AA制的方式。”服务队的创始人吴元兵说,“我们用扫街的方式,走街串巷寻访重庆的老街、老巷与老村落,想把这一抹乡愁留下。”

      “我曾长期居住在下浩老街附近,每个犄角旮旯里有什么都十分清楚,闭上眼,几十年前的样子依然历历在目。”郭真民说,1891年重庆开埠,下浩街区发展成当时最大的外商聚集地。

      “它的存在就是旧重庆的最好标本,那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20世纪中叶为主的建筑特色与生活细节。”他说。

       然而,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这个曾经车水马龙的地方逐渐变得冷清下来,很多年轻的重庆人可能从来都没听说过这里。

       “2011年的时候,我和吴元兵特意去那里,一片冷清和衰败的样子让我们很是心痛。有的老房屋甚至已经被拆除了。”郭真民说,“我们就想着要做一些事情,不要等到真的失去了才觉得后悔。”

       为此,他们走访了重庆各地大大小小的档案馆,可惜档案资料都找不全。“我们就组织群友,在下浩老街的居民区一家家的走访、了解,资料收集起来后又组织群友去网上发帖、登报,并联系相关文物部门,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地方,留住这段历史。”郭真民说。

       今年6月23日,重庆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批复,下浩老街正在此范围内。

     “听老街居民说,政府已经决定要保留古镇,还要对部分房屋进行加固,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郭真民说,这几年,很明显地看到重庆市对文物保护愈发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服务队成立4年来,在扫街过程中发现了人和门、太平门等多处文物遗址,并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或资料不下百余份,累计呼吁保护、修缮文物古迹数十处,其中包括保护了东华观藏经楼、修缮了抗战遗址于右任官邸等。

       “文保的志愿者并不好当,我们坚持到现在就是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服务队成员之一的张鸣告诉记者,“由于没有‘身份’,过去出去扫街经常碰壁,被文物点拒之门外也是家常便饭。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被拆建、破损时,往往投诉无门。”

       如今,这一情况已有所改变。在重庆市南岸区团委的帮助下,今年6月6日,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服务队终于有了官方身份。

       张鸣说:“不仅队伍有了身份,志愿者的资料档案也在重庆市文物局备案。今后,我们就可以对重庆文物保护提出建议。同时文物局还设立了专门的联络员,如果发生重大事情,我们可通过联络员向文物局通报。”

       “先得让人们了解知道这些历史建筑,这样他们才会对文物有着敬畏之情,之后传承和保护就会水到渠成了。”吴元兵说,记住历史,寻拾城市记忆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机构简介|网友建议|在线评论|一键举报|举报查询

举报电话:0575-85122351    举报邮箱:wangxinshaoxing@163.com

  备案:浙ICP备16024883号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IE9.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