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如何看待舆情风波“过江龙”

如何看待舆情风波“过江龙”

发布时间:2022-12-21 11:48 分享到:

近年来,网络舆情出现一种新现象,就是一地燃爆,各地燎原。某地一起热点事件发生后,会迅速跨地域、跨系统“落地”发酵,如“过江龙”般搅动风波,给各地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带来极大挑战。

舆情风险也是一种政治风险。热点舆情的“过江龙”效应有哪些表现形式?为何频频发生?又该如何应对?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笔者梳理发现,一起局部热点舆情主要通过“借势”“躺枪”“关联”等方式发酵蔓延、燃爆全网。

“借势”:热点事件发生后,部分网民“蹭热度”维护自身权益,有的趁机“搭车”借势,表达无理诉求。比如某地出现重大刑事案件或者官员下马,网上就会密集出现多位“当事人”手持身份证举报,其中一些是有价值信息,但不少是非理性言论。

“躺枪”:一起热点事件中,有的地方本来并非舆论“靶心”,但因网络谣言、不实信息等因素,导致舆论矛头中途转向。比如某银行陷入风波,其在省外的一家分行辖内个别网点门前出现人员短暂聚集,网上出现该行“爆雷”“取不了款”等谣言,让这家银行无辜“躺枪”,被卷入舆论漩涡。

“关联”:部分网民结合热点事件,刻意关联引申,夸大事件定性,肆意歪曲解读,借机“扯大旗”表达个人观点诉求。有些明明是个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带节奏、蹭流量,关联炒作,挑拨对立,推动舆情热度持续走高,造成社会对立、群体撕裂。

局部热点舆情为何“剪不断理还乱”,一点就燃,一燃就爆?这与当下网络传播生态息息相关。

如今的互联网上,很多信息传播扩散,往往靠的不是讲道理,而是情绪宣泄和共鸣。一则热点新闻引发争议,评论区充斥的不是理性讨论,而是各方对骂,甚至人身攻击。

眼下,网上评论区动辄沦为“混战现场”。不论是重大公共事件,还是最近汪小菲大S这样的娱乐圈事件,总有人吵得天昏地暗。网友们发言前先“站队”,表态后找“友军”,情绪一旦失控便出口成“脏”,进一步推动舆论走向极化。

很多网络热词也与情绪密切相关,像“内卷”和“躺平”,就是近年来网络中产生的流行语。在某知识平台上,检索相关话题就能得到众多词条,而不少回答下面,网友留言各说各的,其中不乏“非理性探讨”,有人一言不合就“怼”,观点相左就“撕”。

互联网已成为当下各类社会思潮、社会情绪的集散地。加班文化、性别歧视、教育公平、民族主义等话题,已经积压了一定的社会情绪。这些情绪在线下没有具体抓手,不容易表现出来,但在网上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因此,当某个危机事件发生后,个体负面情绪会被集体“唤醒”,以至于有的时候,事实本身如何都不那么重要。很多网民“只站队不问对错”,只关注它是不是挑动了情绪,引发了共鸣,而不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今年9月,一篇题为《我的县长父亲》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争议。这篇文章情真意切,讲述的是家人眼中“无情”的父亲,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只因有些人看到题目就联想到某部电影里“我的区长父亲”的梗,文章还没仔细看就“站队”调侃。有网友直言“文章和标题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一些杠精在这玩梗”。

一旦这种情绪形成澎湃之势,疏解引导的难度将非常之大。它不像征地拆迁、信访举报等,案子结了,危险往往也就了了,而是不断累积,在下一个事件中叠加、反复出现。

如果说网络情绪让舆情“一点就燃”,那么传播技术发展就是“火上浇油”,导致舆情“一燃就爆”。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商业平台具有“流量至上”的天然动机,算法推送产生“奶嘴效应”“信息茧房”。在相同声音的鼓动下,个体容易被偏激的群体意识裹挟,产生极端情绪。

特别是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舆情酝酿周期大大缩短,热点生成、发酵大大提速。和文字相比,短视频不那么费脑,也更容易上手,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分享。

今年6月初,一则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显示,某市一小区地下停车场内,女子因车位被占与人发生争执,称“家里有50辆宾利”。内容发布后没等多久,“宾利女车主车位纠纷事件”相关话题早已登上热搜榜,全网疯传。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视频传播作为新技术,其直观性是文字无法比拟的,给人“眼见为实”的在场感。无疑,公众关切的话题有了新技术的加持,更容易唤起共鸣,但也更容易点燃情绪。

如何才能从“过江龙”式的舆情风波中平安“脱险”?笔者认为,主要要避免以下4种错误心态。

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面对别处出现的热点舆情,有人觉得风险离自己很遥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风险苗头熟视无睹。互联网时代,没有一个舆情事件是孤立的。事件发生在一时一地,但网上舆论焦点却不会原地踏步。这需要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系统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

一味封堵的“灭火”心态。有的地方和部门,一出事就千方百计网上“封堵删”,对于实际问题则“推磨式”处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多舆情是历史问题的积压,是系统性矛盾的爆发。这需要我们平时就加强正能量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及时疏导各种负面情绪,让网络环境清朗起来。

装聋作哑的“鸵鸟”心态。有的地方和部门,掩耳盗铃,装聋作哑,觉得事情“挺一挺就过去了”,反正热点自会降温。

比如去年某城市地铁内,一名女性乘客被安保人员强制拖离车厢事件,一度引发全网热议。当地地铁公告轻描淡写,将问题一笔带过,官方政务微博甚至关闭评论来应对,舆情处置方式使得本身事件或许能够通过一个诚恳的公告解决,但在一天内舆情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临时抱佛脚的“怠慢”心态。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比较擅长处理拆迁、信访之类的传统风险,对网络舆情风险怠慢、轻视,习惯“临时抱佛脚”。这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模式,多研究互联网,多琢磨网络传播规律,增强舆情分析研判能力。尤其要“别人生病自己吃药”,对照别处的“反面教材”,自检自查,吸取教训,以案为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策源地、放大器,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最前沿,更需要我们了解网络舆情新特点,掌握传播规律和应对方法,树立斗争精神,加强斗争本领,过好互联网这一关。

(来源:"网信浙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mYHrb_UMzApogPOw6pfKw)

机构简介|网友建议|在线评论|一键举报|举报查询

举报电话:0575-85122351    举报邮箱:wangxinshaoxing@163.com

  备案:浙ICP备16024883号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IE9.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