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鸡毛蒜皮正在成为主流新闻》的文章引起了颇多关注。其中提到,很多并没有太多公共价值的新闻,“如今经常冲上热搜的前列,且高居不下,高热不退”。举个例子,近期的“挖呀挖”以及“28岁女副教授另类招生”,就在热搜上红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此,有媒体人发出喟叹:要把真问题送上热搜。
对热搜,不应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毕竟,作为网络舆论场的映射,具有朴素性和原生态性,也有民意参照价值。但是,在网络舆论场涌入大量自媒体参与者的情况下,对热搜的价值也应辩证看待,不必尽信。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习惯,每天一觉醒来,先打开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马上有一种全天动态尽在“掌”握的感觉?对不少人来说,“热搜”就像新闻和信息的筛选器。在手机上点一点,当天最热门的新闻、最值得吃的“瓜”都没跑了。大家甚至形成了一种依赖,上没上热搜成为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关注、是否具有热度的标尺。热搜还成为一些机构媒体的“选题库”,“都上热搜了”,那一定是值得做的选题。久而久之,热搜成了舆论的风向标、新闻价值的游标卡尺,甚至具备了相当的议程设置能力。
这些热搜为何而“热”?真的是靠“搜”的吗?
尽管各大平台都宣称热搜榜是按照关键词检索量的变化率自动生成的,但这背后的算法和逻辑,只有平台自己最清楚。否则,为什么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明星能时不时刷屏,“买热搜”成了一种“饭圈”潜规则。有业内人士透露,所谓“热榜”“热搜”其实是算法、流量、人为干预等共同作用出来的复杂算式。我们以为的热搜,其实并不全是“搜”出来的。换句话说,并不是用户们的行为决定了热搜,而是平台在以热搜的形式向用户们“投喂”内容。
上了热搜,就一定有公共价值吗?
不可否认,对于一些热点新闻事件,热搜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突发的重大新闻、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事件等,热搜通常反映民众期待、百姓呼声,也能推动事件朝着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平心而论,网络作为反映民意的公众舆论场,应该说还是有价值的。但是,在有些时候,热搜上出现的那些“鸡毛蒜皮”“明星花边”,甚至软文广告、拉踩猎奇等内容,则另当别论,须加以理性看待。就拿5月17日某平台的热搜榜来说,第二名是“某三位女明星同框”,第六名是“男子开宾利加油遭搭讪抢表”,第八名是“某网红转行卖煎饼”;另一平台热搜第二名是一部韩剧的台词,第五名是“某两名女明星合影”。
这类热搜,营养欠奉,却常年盘踞热搜热榜,套用明星们常用的话术来说就是“占用了公共资源”。在巨大的流量加持下,不少“热搜”上的事件热度也被带到了不符合其新闻价值的地步。
真问题怎么上热搜?
把真问题送上热搜,而不是让热搜绑架舆论场,说到底检验着机构媒体是否具备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主流媒体应该增强挖掘真相的能力,生产出更具传播力的产品,为热搜注入权威和价值。当机构媒体通过专业主义、扎实采访和权威观点回应社会关切、推动社会进步,能够靠新闻产品的品质和价值赢得巨大流量的时候,上不上热搜,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虽然我们无法苛求作为商业媒体产品的热搜必须全部是“硬新闻”,但是,商业机构、商业平台理应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的责任,通过反思和优化算法机制,尽可能让“鸡毛蒜皮”也真正体现百姓关注、社会关切。热搜的含金量高了,也有助于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来源:"网信浙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y_jZJHNL9jjyfsxidVCQg)
举报电话:0575-85122351 举报邮箱:wangxinshaoxing@163.com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IE9.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