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4月11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首份生成式AI产业管理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商的准入,到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以及用户实名和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发布时间 / 2023-04-18 15:07
从直播间里的“假人气”,到电商平台上的“刷好评”,再到点评网站上影视作品“未播先评”……在需要数据、热度的地方,总有“网络水军”影影绰绰的暗影。
发布时间 / 2023-04-18 15:01
近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涉引流刷量软件干扰短视频算法推荐、妨碍短视频平台正常运行不正当竞争案,提出数据作为算法赋能平台经济正常运行之基石,虚构数据不仅影响算法作为一种功能机制的正常运行,亦会导致运用算法机制形成的内容生产、管理运营、商业推广平台生态正常运行秩序混乱,区别于虚假宣传、一般性条款规制的刷量行为,应受互联网专条兜底条款之规制。本案系杭州互联网法院首例涉及虚构数据干扰算法推荐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
私自复印文件、翻拍转发涉密文件、涉密设备淘汰报废……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都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保密成于一贯,泄密毁于一疏。今天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以下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保密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背后的高楼燃着熊熊大火,直播镜头前竟有网红扭动腰肢、扭捏作态。
出国访学被拉拢策反,被金钱诱惑将涉密文件交给“网友”,打着合作旗号却搞暗窃……这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事关你我!
近年来,短视频受到互联网用户青睐,青少年上网看短视频也愈发普遍。然而,由于内容特点、算法推荐、心理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人感觉刷短视频会“上瘾”。如何有效防止未成年人陷入短视频沉迷,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为有效净化网络环境,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公安部网安局近日部署开展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
近日,一份疑似“因清明强制加班而怒怼领导”的聊天记录在网上传播,引发网友热议。就在不少网民为这位“员工”鸣不平的时候,事件却发生了反转。
如今,微信群已经成为人们共享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值得关注的是,有些人在微信群内肆无忌惮,发表不当言论,甚至辱骂他人,这样的行为侵犯他人权益,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男子因怀疑同事泄露个人行踪,多次在微信群内对其进行辱骂,最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认定该男子侵犯名誉权,判决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医疗损失费、精神损失费。
关注网信浙江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