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 2022-12-21 12:09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与此同时,网络谣言、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等时有发生。2022年,全国两会“两高”工作报告均强调依法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治理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从严惩治网络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报告显示,2021年此类案件同比上升51.3%,共起诉3400余人。可见,网络暴力问题值得各界高度重视。
“原价959元,抢购价199元”“限量5000份1分钱商品,拼手速的时候到了”“1元手机链接马上上,大家赶紧准备抢”……
“吃瓜群众”是对看客、旁观者的网络称呼。当前,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看热闹不怕事大”成为网络空间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但一段时间以来,“吃瓜”跑偏,谣言滋生,给网络空间治理、社会治理带来新困扰。“吃瓜群众”为什么热衷于“吃瓜”?如何才能合理“吃瓜”、合法“围观”?一起来看。
近年来,网络舆情出现一种新现象,就是一地燃爆,各地燎原。某地一起热点事件发生后,会迅速跨地域、跨系统“落地”发酵,如“过江龙”般搅动风波,给各地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带来极大挑战。舆情风险也是一种政治风险。热点舆情的“过江龙”效应有哪些表现形式?为何频频发生?又该如何应对?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发布时间 / 2022-12-21 11:43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11月30日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同时,未成年人过度上网情况有所改善,工作日、节假日上网时长与2020年相比均有下降。
“纸给我用一下”,未经同意,室友一下子抽掉半袋纸巾;“吃啥呢,给我尝尝”,室友夺过面包扔回面包袋;“水让我喝口”,室友抢走可乐喝掉半瓶……镜头前,一名学生模样的主播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一脸错愕、眼神无助。
记者14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通告指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应遵循依法合规、用户至上、安全便捷、最小必要的原则,依据谁预置、谁负责的要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尊重并依法维护用户知情权、选择权,保障用户合法权益。生产企业应确保移动智能终端中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置应用软件均可卸载,并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依法判处被告人薛某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判处被告人薛某顺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判处被告人薛某卫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判处被告人薛某斌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被告人的违法所得予以追缴,扣押在案的作案工具予以没收。
发布时间 / 2022-12-15 15:11
为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保护用户权益,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供给水平,构建更加安全、更有活力的产业生态,促进移动互联网持续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近期,大家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显著增加。然而,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一些谣言也在滋生、蔓延。比如,有网帖称“接种新冠疫苗可在国家民政网站领取补偿”,并附网址链接和收款通知,诱导人们关注转发。可事实上,网帖中所谓的“国家民政网站”根本不存在,“领取疫苗补偿款”的相关信息也不存在,网传消息纯属谣言。再比如,“吃橘子会导致抗原检测阳性”“长期戴口罩会导致肺结节”等说法广为流传,专家解释称,一般日常饮食不会影响抗原检测结果,长期佩戴口罩和肺结节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等等。
关注网信浙江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