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要慌,先发朋友圈”,如今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写照。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有时,微信朋友圈内的人际传播行为,也会被“搬”进公共舆论场,演变成公共事件。
“白菜滞销农民大哭?博主:我那是拍着玩嘞”;“大凉山女孩捡瓶子挣学费?家人:自媒体博主给100元诱导拍摄”;“两个月里失踪11名孩子?湖南隆回警方:已找到,相关自媒体涉嫌炒作”……近期,网上出现这样几出由自媒体博主引发的“闹剧”。
发布时间 / 2022-12-08 17:18
“AI换脸”正在走红网络,只需一张照片,经过深度合成算法处理,就能秒变视频主人公,但“换脸”也伴随着法律风险和侵权纠纷
发布时间 / 2022-12-08 15:44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在今天,“眼见”就真的是真实的吗?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叫“深度伪造”的技术正慢慢渗入人们的生活。这种技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生成虚假图片、视频、文本等,其逼真程度往往让人难辨真伪。
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在京联合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 2022-12-05 17:30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开始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解读——
你知道吗?网上也有黑恶相关犯罪,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特点,通过种种手段,同样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对此,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打击惩治涉网黑恶犯罪专项行动,全力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在信息网络空间持续纵深开展。
随着互联网深度介入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网络侵权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不仅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也是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更是被卷入其中的各类社会主体的噩梦。更有甚者,一些存在主观恶意、有组织、懂网络的网络暴力团伙,借助突发事件兴风作浪、趁火打劫,借机发动网络暴力,挑破社会皮肤,摧毁社会信任,扰乱社会秩序,已经成为亟需严厉打击的犯罪现象。
发布时间 / 2022-12-02 14:29
通过网上商城以会员发展会员的形式销售商品,顾客通过网上商城扫描老会员的推荐码,购买相应金额的产品后,才能取得直接购买网上商城商品和推荐会员的资格……近日,江苏省常熟市市场监管局通报一起某公司涉嫌组织策划传销活动案,揭露了这种以网上商城为名、披着“会员制”外衣的新型网络传销行为。相对传统的传销,这种新型网络传销更具隐蔽性,其无接触、分散化的传销形式,传播面广,危害性大。
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对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成年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网络使用特点、教育监管、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主要趋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建议。
关注网信浙江微信订阅号